接受現實以後,才能重新開始
作者:吳淡如(臺灣著名電視臺、電臺節目主持人)
我最近做的最可怕的噩夢,應該是這一個吧——撥一撥頭髮, 竟然發現自己的發根全白。我驚慌失措地問旁邊模模糊糊的面孔們:“啊,怎麼會這樣呢?”
有個聲音回答:“ 你不知道嗎?你的頭髮本來就已經全白了啊,你只是染了頭髮而已。噓,別告訴別人。”
半夜驚醒,驀然坐起,嚇得一身冷汗,然後又糊裡糊塗地睡了。
第二天早上,夢境猶新。刷牙的時候,不經意地撥了撥頭髮,還好發根是黑的。但是仔細尋找,已經可以看見幾縷銀絲閃爍了。
半是喜來半是憂。我知道,這樣的夢境,並不真實,但卻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。總有一天,烏絲會變成銀髮,一點也不容你說“不”。如果有一天,夢境真能實現,你還得感謝自己的幸運,老天還願意讓你擁有慢慢變老的時間。
變化才是不變的
一如往昔,我在同樣的時間裡, 搭了車到廣播電臺做現場節目。在我的節目開始之前,有一段重點新聞播報,我聽見了冥王星被“幹掉”的消息。
是這樣的,在某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議裡,經過了上千位天文科學家的激辯,原來我們所認定的“太陽系九大行星”之一的冥王星被降級了,它太小了,和它一般大小的星星,並不只有它呀。我們背得滾瓜爛熟的冥王星只是一顆“矮行星”,所以——太陽系只剩下八大行星。
我驚愕得張開了嘴,卻啞口無言。
怎麼,連九大行星的真理,被公認的事實,竟然已經改變。
這只是一個平常人認為不太重要的小消息,對我來說,卻如天打雷劈。它是一個刺耳的警鈴:怎麼連這個都已經改變了呢?啊,隨著時光推移,究竟有什麼不能改變的?
變化才是不變的唯一真理。
忽然想起了“二十餘年如一夢,此身雖在堪驚”的句子。
二十歲時讀它,不過是強說愁而已,誰怕,人生多的是時間啊。
而如今滄海桑田,有些二十歲時的朋友,因為意外事件,竟然已經永永遠遠地失去了聯繫的可能。
我不知道該不該慶倖,自己還在同一個世界上,在半夜裡夢到了白髮皤然,即將老去。
這是我這些年來學到的第一件重要的事:接受現實。如果這個事實已經是事實,那麼,我必須用最快的時間接受它,而不是逃避它。
接受總比逃避快樂
不久前,有一位朋友在健康檢查後,發現自己的胸部有了惡性腫瘤。之前的一年,她承受了很多災難。她的父親中風,兄弟因車禍去世,然後丈夫有外遇, 要求離婚。也許內心負荷過重,因而影響了健康。她比我成熟得多,醫生在手術後告訴她:狀況沒有想像中嚴重,不需要痛苦的化療——她才欣喜地告訴我,算是老天饒她一命,幫她慶祝一下吧!
她才三十多歲,看待命運竟然如此平和。當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已經是她認定自己“苦盡甘來”的時候了。
我問她為何在遭遇那麼多變化後還能平靜如昔。
她說:“我並不平靜,我也問過老天——為什麼是我。但我知道,這時哀號無益,是我,就是輪到我!”
她在一家投資公司工作多年,她說:還好,過去看過股票崩盤——在所有專家都看好時,股市忽然重重摔下——這一摔使她失去過去十年辛苦工作的積蓄,曾使她痛苦萬分。但若不接受現實, 又能怎麼樣呢?不斷下挫的大盤指數,是現實,不可以逃避,越逃傷得越重,只好斷頭殺出,留得一點存款。幸好她這麼做了。
以前想來,那是禍,否則她早已是億萬富婆。現在想來,那是福,使她明白她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採取止血行動。
聽她這麼說,我為自己曾經忽略朋友感到十分愧疚。但仔細思考她的話語,我也有相同領悟。
可不是嗎?我看過背叛,我看過欺騙,我也曾被口口聲聲說最愛我的人重重地傷害過,然後發現自己固執得很愚蠢。這些事情都曾使我感覺自己面臨世界末日——當時都覺得老天爺對不起我——我這麼努力,自己的所作所為似無瑕疵,為什麼還會判斷錯誤,還會這麼倒楣?
往事不必再細數,然而這些經歷讓我明白,與其怨天尤人,不如接受現實。告訴自己:是的,這已是事實,那麼你想怎麼辦呢?
唯一的方式只有接受現實,然後想到,自己是不是有能力離開這樣的現實?而人生,總在接受現實後有了新的起點,才會靜靜地開始。
活在現實
這是這些年來我所學會的最重要的事。活在現實,接受我們不願接受卻已經發生的事,就像接受比我們大億萬倍的冥王星也可能不是行星的事實。
深深地吸一口氣接受現實,多麼容易,又多麼艱辛。相信疤痕會痊癒,相信時間的療愈力,相信自己還可以有小小的努力。相信我們所不願承受的一切畢竟已經來臨,然後,我們才能跟自己內心裡受傷的靈魂交談,和全世界握手言歡。因為接受了那原以為不能接受的事,我們的視野才更寬廣,破繭而出的力道也更強。
延伸閱讀:
吳淡如:別活得像冰箱一樣
活在現實,接受我們不願接受卻已經發生的事,就像接受比我們大億萬倍的冥王星也可能不是行星的事實。
深深地吸一口氣接受現實,多麼容易,又多麼艱辛。相信疤痕會痊癒,相信時間的療愈力,相信自己還可以有小小的努力。相信我們所不願承受的一切畢竟已經來臨,然後,我們才能跟自己內心裡受傷的靈魂交談,和全世界握手言歡。因為接受了那原以為不能接受的事,我們的視野才更寬廣,破繭而出的力道也更強。
延伸閱讀:
吳淡如:別活得像冰箱一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