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
情感

李月亮:怎樣的人生,才算性價比高的人生?

怎樣的人生,才算性價比高?

作者:李月亮(讀者雜誌簽約作家)

劉歡在節目上感慨,說現在的人太功利了,有回他跟學生聊天,對方說想選修法語, 又覺得性價比不高,很猶豫。他無語:想學就學唄,怎麼還扯到性價比了?

作為國寶級藝術家,對學生的功利思想表示無語非常可以理解。但站在普羅大眾的角度,我們也完全能理解那位學生對性價比的追求。現在人做事哪還有不考慮性價比的?幹什麼都得有意無意衡量下投入和產出的關係,合適了才去做。

這也無可厚非。但問題是,我們所認定的產出,通常只局限在“名利”層面,能升官發財,能揚名立萬,能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,才算賺到,才覺得性價比高。

花兩年時間學一門法語,為的是以後好找工作,萬一找工作時沒用上,不虧了麼?

拼死拼活考研讀博,為的是以後找好工作,萬一收入職位都不高, 不虧大了麼?

研究學問一輩子,成果一大堆,但到退休還沒一官半職,連教授都不是,簡直白活了……

總之一切都以名利、外物來衡量。能換來錦衣玉食的用處,才是用處。能往臉上貼金的好處,才算好處。風風光光功成名就的人生,才是好人生。

這貌似已是現代社會的常識。但是這不科學啊。

話說孔子當年也很窮,出門講學還得靠子貢花錢供著,但他的人生性價比怎麼樣?

李白就更窮,大部分時間賺的沒有花的多,最後貧病交加死在旅途。要是以現在的性價比觀點衡量,得分恐怕比農夫還低。或者,他老媽若是早料到結局,可能根本就不會送他去讀書認字了,踏踏實實在家種田多好,寫那幾首酸詩有什麼用?

“有什麼用”是個太險惡的問句, 它是把殺人不見血的刀,無數年輕人的理想,都被年長者用這個問句輕輕一戳,就給滅了。

可是如果都照這種實用主義邏輯,唐僧就甭取經了,梵古也甭畫畫了,司馬遷甭寫《史記》了,曹雪芹更甭著《紅樓夢》了,有什麼用?窩窩囊囊受苦受難一輩子,還誰誰不待見,有那份時間精力,幹點粗活把肚子填飽不是更好嗎?

我有個遠房的爺爺,頭腦膽識過人,在農村做了四十年村長,七十多歲了村民們還不同意他退休。老爺子一輩子帶著村裡人開山修路,大規模養殖奶牛,又建奶粉廠,建學校,他們村的生活和教育水準都比周邊的村高出好大一截,大學生一個接一個地出,小夥子娶媳婦都在別的村挑著找,爺爺的威望更是無人能及。

前幾天我爸說起一樁舊事:村裡曾經丟過一頭才出生三天的小牛,過了兩年,爺爺有次去縣裡辦事,路上看到一群牛,他立刻下車過去,指著其中一頭跟放牛的說,我是XX村的XX,這是我們村丟的牛。那人聞言,連抵賴都沒抵賴,就讓爺爺把牛牽回來了。

類似這樣的事很多,村裡人都對爺爺打心眼裡佩服,敬重。

老爺子一輩子也沒穿過名牌,沒多少存款,名聲在四鄰八村是響噹噹,但出了縣城就沒人知道了。若只是用當多大官賺多少錢來衡量,他這輩子可能連個科長都不如。可是,一個人以一己之力給了千百人幸福,自己也過得暢快、踏實,超有成就感,這種人生難道性價比不高嗎?比一個大機關裡碌碌無為的科長處長怎麼樣?比一個勞苦奔波殫精竭慮的暴發戶怎麼樣?應該不會更低吧。

所以如果非要算算一件事、一種職業、一個人生的性價比的話,我想就算名利必須作為不可忽略的一項指標,也總得把幸福感、個人價值的實現、為他人所做的貢獻等等諸多因素都加上去才行。

好比判斷一盤菜的價值,不能只以裡面有多少肉為標準,色相、味道、營養也都得算數才合理。

我們去飯店點菜,首先考慮的肯定是一道菜的口味和營養,而不僅僅是裡面有幾塊肉。可為什麼到了選擇人生大事的時候,我們最在乎的反而是有沒有肉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