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
暗戀

暗戀 · 得不到的才是桃花源

...

文:海歐

一個關於「暗戀」,一個關於「桃花源」,中間用「尋找」來貫穿。

這裏以80-90年代林青霞版為主。

《暗戀桃花源》,我是大學時期看第一遍,但那時候並未看得很懂,看完之後大概有這幾個感受:

1.話劇原來是這樣演的啊。

2.話劇演員比影視演員功力要深厚許多,因為影視拍攝還可以NG,但話劇不允許,每一場演出即是定格。

3.林青霞綁兩個辮子的樣子真是驚艷。

...

4.記住了裏面的一句頗有禪意的台詞:放輕鬆,放輕鬆,放輕鬆。

...

然而這麼多年,還是沒能學會「放輕鬆」。

前兩天周末去了趟外地,返深途中看了第二遍《暗戀桃花源》,時隔七年,再看時,心境大不一樣,似乎懂了很多。

▽1 暗戀·桃花源

《暗戀桃花源》講述了一個奇特的故事。兩個不相干的劇組「暗戀」和「桃花源」,十分烏龍地和同一個劇場簽了當晚綵排的場地,面對一個舞台,雙方爭執不下,誰也不肯相讓。由於一個是第二天演出,另一個是第三天演出,他們不得不同時在劇場中綵排,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錯的舞台奇觀。不得不感嘆賴聲川編導的強大和顛覆,真正做到了「悲喜交加」。

...
...

《暗戀桃花源》中一靜一鬧、一悲一喜的兩齣戲,以戲中戲為我們講了三段故事。

先說說「暗戀」。其實我一直沒搞懂為什麼這齣戲要叫「暗戀」,因為一開始男女主角就是相愛的啊。看到後面就明白了——所謂「暗戀」,其實是一場無疾而終感情,未能在一起度過餘生,於是餘生都要用來懷念,但又不能說,因為已經有了枕邊人。

...

這個故事是一個現代悲劇,青年男女江濱柳和雲之凡在上海因戰亂相遇,也因戰亂離散;其後兩人不約而同逃到台灣,卻彼此不知情,念念不忘對方,卻在40年後江濱柳瀕臨病終才得以相見,而老年時的兩人均已各自成家。真是物是人非。

...

「桃花源」則是一出古裝喜劇,以陶淵明的《桃花源記》為故事背景。主人公老陶是武陵人,捕魚為業,由於不舉或是尺寸過小,無法生育,被妻子春花與其情人袁老闆嘲笑欺辱,於是憤然離家出走,誤打誤撞來到世外桃花源,遇到了一對和春花袁老闆長得一模一樣的男女,只是對方素養極高,並幫他淨化了心靈;等他回武陵後,春花已與袁老闆成家生子,過著雞飛狗跳的日子,春花念念不忘前夫老陶。真是諷刺。

第三段故事,放在後面再說。

▽2 得不到的才是「桃花源」

七年前看這部劇的時候,我一度認為「暗戀」中的江濱柳和雲之凡才是真愛。如今再看,只覺荒唐。為何荒唐?為了年少時期的初戀,而不理會身邊陪伴照顧了自己幾十年的結髮夫妻,還不荒唐麼?

老年時的江濱柳性情古怪,江太太無法接近他,只覺離他的心十分遠,而他對江太太的態度也是十分厭煩的模樣,滿腦子都是初戀雲之凡的影子,甚至還登了尋人啟事來尋找她。

對於江濱柳,雲之凡是他的「桃花源」,一片純淨美好的記憶。對於雲之凡,江濱柳亦是她的「桃花源」,她在年輕時等了他許多年,寄了很多杳無音訊的信,最終只能聽了大哥「再等就老了」的勸,結婚生子。

其實兩人如果當時沒有失散,結為夫妻,那也是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,正因為得不到,才會去想念,去尋,去追憶,去幻想中的桃花源。

而「暗戀」的導演在受到 「桃花源」的感觸後,不禁突發靈感,現場和助理挑燈改劇本,將原本裝在黃色信封袋裏的一沓厚厚的寫給雲之凡的情書,改成了留給妻子的房產證明、保險單等財產。

...

或許是導演幡然醒悟,原來最珍貴的並不是得不到的初戀,而是陪伴了一生的風雨夫妻。所以在病入膏肓的時候,最重要的是惦記妻子,沒有了自己會不會過的好。

導演的這一出改戲,我認為十分好。

在「桃花源」中,春花曾以為風流倜儻的袁老闆是自己的桃花源,怎麼看怎麼順眼,同樣,袁老闆也這樣看待春花。而當丈夫消失後她和袁老闆順利結為夫妻後,雙方的缺點暴露無疑,日子過還不如從前,家徒四壁,小兒難養,夫君懶惰,春花突然發現前夫老陶才是自己的桃花源,只可惜已經回不去了。

愛情是兩個人的幸福,如果成為一個人或者三個人的,幸福都會變成痛苦。

人們總是這樣,人生總是這樣。

▽3 我們都是可憐之人

看到老陶誤入桃花源,遇到兩個長得和妻子、袁老闆一模一樣的「本地人」,當白衣飄飄的女子問他:你怎麼了?

他口快,說了句「我老婆偷人」。說完頓時想死。可結果桃花源中的人並不知「偷人」是何意,居然問他「偷人是什麼意思啊?」

老陶頓時又想死。白衣女子於是勸慰他,倒水給他喝。看到這裏,我不禁想哭。

...
...

一樣的容貌,到了另一個世界,竟然是這般模樣。武陵中的妻子並不珍惜老陶,處處挖苦他,而到了世外桃源,有著一樣容易的白衣女子卻溫和地勸慰老陶,頓時覺得老陶好可憐,一種悲憐的情緒油然升起。

最大的物是人非,莫過於此了吧。

無獨有偶,在「暗戀」的故事裏,老年江濱柳和雲之凡再次相遇,感慨離得這麼近(都在台北幾十年),卻從未碰到過,以至於錯過,還真是應了他們年輕時的那段對話:

雲之凡:有時候我在想,你在昆明待了三年,而且還在聯大念的書……真是不可思議!我家離聯大那麼近,我怎麼會沒有見過你?或許我們在路上曾經擦肩而過,可是我們居然在昆明不認識,跑到上海來才認識—這麼大的上海,要碰到還真不容易!如果我們在上海也不認識,不曉得會怎麼樣?

江濱柳:不會,我們在上海一定會認識!

雲之凡:這麼肯定?

江濱柳:當然!就算我們在上海不認識,我們隔了十年,我們在……漢口也會認識;就算我們在漢口也不認識,那麼我們隔了三十,甚至四十年,我們在……在海外也會認識。我們一定會認識。

雲之凡:可是那樣的話,我們都老了。那又有什麼意思呢?

江濱柳:(握雲之凡的手)老了,也很美呀!

...
...

命運總是這樣猝不及防。

▽4 遠看美·近看糟

「桃花源」劇場第二次上場,佈景是桃花源,大片大片的桃林。幕布緩緩下放,導演和李立群一邊欣賞一邊對話——

這個背景做的漂亮,遠看就像繡的一樣。

只可惜是遠看還不錯,近看就不像個樣子

哎,天下事都這樣。

...

然而幕布完全放下來的時候,一整片桃花林的右隅缺了一棵桃樹,是純白色的留白,在粉色的背景中顯得十分突兀。導演十分慪火,問原因,結果助理告訴他,說這是完全按照他的喜好來的,因為他喜歡這種留白的藝術,所以讓這棵桃樹「逃」了出來,成為舞台左方的一個道具。十分烏龍。

...

或許「桃」就是「(老)陶」,「花」就是「(春)花」,「源」就是「袁(老闆)」。如此,便是「桃花源」。

而最後,導演要求把那一塊留白補上,工作人員現場補畫了一棵桃樹。這是不是意味著,人生就如這株桃樹,想逃,卻怎麼也逃不出。也像極了婚姻的圍城,圍城中人看圍牆之外,徒生羨慕,卻無法逃脫婚姻的桎梏。

▽5 尋找劉子驥

故事中還有一條重要線索,也就是前文提到的第三段故事,講述的是一個半瘋半痴的女子,誤闖劇場,一直念叨著要找劉子驥,逢人便拉著對方問:有沒有看到劉子驥?有沒有看到劉子驥?

...

這是一個從未出場卻貫穿全劇始終的人物,完全憑藉一個痴傻女子的尋找而存在。影片落幕之時,演員們都卸妝離開,唯有那名痴傻女子,在舞台上發痴,對著桃樹說:

「劉子驥,每一片都是你的樣子,每一片都是你的故事!」

...

看完後我搜了陶淵明的《桃花源記》來看,看到最後一段,頓覺心驚膽顫——

「南陽劉子驥,高尚士也,聞之,欣然規往。未果,尋病終,後遂無問津者。」

千年之前的他尋桃花源未果,千年之後的我們尋他也一樣未果。

這便是輪迴。人生,終究是破滅。

原來整個故事都是關於「尋找」。尋找劉子驥,尋找初戀,尋找桃花源,尋找一切得不到握不住的東西。

下面說幾個觸動到我的地方:

輪到「桃花源」劇組排練時,林青霞走到觀眾席上,一個人坐在台下安靜地看。當時我就在想,以她的修養,怕是接受不了「桃花源」這齣「鬧劇」的吧,尤其是第一場,裏面不乏很多葷段子,以及誇張的表演方式。然而,演到最後,林青霞竟然在台下鼓掌,令我十分動容。

...

原來,所謂戲劇,無論悲喜,無論動靜,都是相通的。優雅的悲劇演員能欣賞鬧騰的喜劇,看似粗鄙的喜劇演員同樣能領略悲劇的震撼力。這就是感染。

還有一處是兩邊導演因為爭場地吵了起來,作為喜劇「桃花源」的導演,指控悲劇「暗戀」的導演:

我好好的一齣喜劇,被你們搞得烏煙瘴氣!

「暗」導演:「好,老弟,你不說我還不好意思說,我看你的喜劇,我好痛心啊,我最崇拜陶淵明了。」

「桃」導演:「好好好,沒有關係,你不講我也不講。我看你的悲劇我很想笑。

「暗」導演:「什麼話!」

「桃」導演:「什麼話?你自己看看,一個快要死的病人,從床上爬下來,嘴裏哼著歌去盪鞦韆啊!這叫什麼玩藝兒!啊?還有山茶花,山茶花怎麼演?你現在演給我看,你演,你演!」

這一幕,很有喜感。可轉而一想,卻有深意。

有時候,喜劇更能令人悲慟。我覺得「桃花源」的故事比「暗戀」的故事更催淚。

再就是這一幕,老陶從桃花源回到武陵,想帶春花一塊帶走,卻發現春花和袁老闆在一起了。他想了想,說:沒關係,我們三個:我、老陶,你、春花,他、袁老闆……我們三個還是可以一道去,因為那個地方實在太好了!那地方的每一個人,看起來都是好平靜、好祥和……每個人都不再為自己,而是為別人著想,每一件事情看起來都是很美好、那麼完美、那麼……好。

而最後,老陶再也找不到回桃花源的路。

這便是桃花源,回不去到不了尋病終的地方。劉子驥如此,江濱柳如此,誰人都如此。

忘掉桃花源,珍惜眼前人。

( 圖:《暗戀桃花源》劇照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