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anna |資料來源: 《生命時報》、中時電子報 、南京大學心理手冊|圖片來源: instagram、劇集截圖|編輯:CC@Central
暗戀人又唔知點進一步?教你3招「偷心術」
1.吊橋效應
根據丁思遠的解釋,所謂的「吊橋效應」,就是當我們走在吊橋上那種感到危險而提心吊膽、心跳加速的感覺,而此時如果出現了一位你覺得挺不錯的異性,我們就會錯誤把這種因緊張害怕的心跳加快理解為對這位異性的「心動」。

他還提到,與人們一般的認知不同,恐懼、焦慮、感動等等的情緒都不是由情景引發的,而是一個「自以為」的過程,而人感受情緒過程中,他們通常先體驗到的是生理上的感受,例如心跳加快、顫抖、身體僵硬等,而他們會下意識從周圍的環境中尋找原因去解釋這些感受,如果剛好是一個異性,人們就會想「我係咪鍾意佢?」。
2.曝光效應
一見鍾情並不是常見的事,很多人初次見面幾乎都沒留下甚麼深刻印象,然而在日後多次見面的過程中,他們的關係就越發親密,而這種見面機會越多就越喜歡對方的心理效應就稱為「曝光效應」。丁思遠也指出,曾經有心理學家做過一項實驗,讓研究者在學生的課堂上安排了一些「研究助理」,這些助理並沒有和學生作任何交流,他們都只是坐在那裡,唯一不同的是,每位助理出現的次數不一樣。結果發現,出現次數越多的助理,學生對他們的好感度越高。

雖然以「曝光效應」來說,人更容易喜歡上經常出現在自己面前的人,但丁思遠也強調,如果一開始就討厭某個人,那麽曝光效應並不會讓你增加對他的好感度。所以,在喜歡的人面前增加曝光度時,可以用以下三個技巧來避免出現反效果:
1.外形和衣著要保持乾淨清的,避免讓人產生厭惡感;
2.如果你喜歡的人是不熟悉的話,要在他們面前頻繁出現,就盡量表現低調,少說話,以免自己的言語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;
3.在心上人面前出現時,最好雙眼直視對方、微笑點頭這些友善的表現,能提升對方的好感度。

3.黑暗效應
一向黑夜就是讓人類最不安、會感到威脅的環境;所以為了提升存活率,大家在黑夜中對同伴的需求以及群體的凝聚力就會增加,而這種天生的習性會讓人自然而然地在黑暗中更想與他人產生連結。此外,因為在黑暗的環境中,人們難以辨識一個人的表情與動作,因此對方可以更放鬆自己,容易卸下偽裝與防備,讓人感覺更真實友好,而這就是丁思遠所說的「黑暗效應」。換句話說,在光線比較暗的地方,雙方產生親近關係的可能性會遠遠高於光線比較亮的地方。